互联网车企中,理想汽车是目前唯一一个实现稳定盈利的造车新势力品牌,2024年汽车交付量超过50万辆,成为新势力品牌中首个达成年交付量50万辆的车企。
理想汽车为何能够在短短五年时间,达成年销量50万辆的目标,并且扭亏为盈?
这得益于理想汽车的大转型:理想汽车开始远离电动汽车,靠近人工智能。
不久前,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就在社交媒体访谈中,表达了自己想要转型做人工智能平台的想法,
但这不意味着李想要放弃汽车业务,而是从企业战略层面,以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待数字智能商业场景的发展趋势。
中国虽然生产了全球70%的电动智能汽车,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具有先发优势,但随着电动汽车市场进入稳定期和饱和期。
新能源汽车产业就开始进入下半场的智能化竞争了,只有集中精力打造人工智能平台,才能在智能汽车领域,走在行业前头。
目前在智能汽车这一领域,大多数传统中小车企,都需要依赖华为的鸿蒙智驾生态,依赖华为的智驾技术。
但偌大的智能电动汽车市场,如果只有华为一家车BU平台,推动中国汽车产业走向智能化迭代升级,远远不够。
李想希望打造一个自主的人工智能平台,让理想汽车在未来的汽车产业变革中,竞争力更强一些。
而这个人工智能平台,也不会只局限于智能汽车赛道,而是打造一个智能商业生态,为各行各业的智能化升级服务。
理想汽车创始人比李想,比其他造车新势力品牌的CEO想得更长远,考虑得更多,对未来有着更准确的判断。
理想汽车从一开始就有着自己的坚持,有着自己的产品定位,在互联网车企都专注于纯电汽车产品的时候,坚持走增程汽车路线。
李想看到了燃油车产业向电动汽车产业过渡阶段,混动和增程汽车的价值和需求市场,即使面对同行的冷嘲热讽,也不改初衷。
最终通过增程车实现销量逆袭,并且扭亏为盈,成为全球第三家稳定盈利的车企。
现在,理想汽车集中发力人工智能,发布了全球首创的端到端+VLM智驾技术双系统架构,不断推动智能驾驶技术迭代,大模型赋能的理想同学也打破传统汽车边界,从车机登陆手机端,朝着“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这一目标迈进。
从增程车的逆袭,实现盈利,再到发力人工智能赛道,理想汽车的每一步都走对了。
理想汽车:智能汽车是一片浪花,人工智能是一片大海
在新能源汽车赛道,有纯电汽车、混动汽车、增程汽车、氢能汽车四个垂直产品路线,其中氢能汽车因为技术不成熟,无法大规模商业化,还停留在示范阶段。
纯电汽车则是目前新能源车企选择的主流产品路线,产销量也是排在首位的,然后就是混动和增程汽车。
在互联网造车新势力中,有的车企只生产纯电汽车,有的车企则是两条腿走路,既生产纯电汽车,也生产混动汽车。
在互联网造车三巨头中,理想汽车做的是主流的中高端汽车产品,而且选择了增程汽车路线,并且以SUV的车身形态,去打造增程汽车产品。
随后理想汽车开始发力纯电汽车产品,并且采取了一种全新的车身设计形态,区别于增程SUV。
在经营策略方面,理想汽车将汽车产品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为零部件、汽车传感器、三电技术和自研创新。
在汽车零部件方面,主要设计机械性能类的工业零部件,背靠中国最完善和成熟的汽车供应链体系,在这方面理想汽车,理想汽车不用自建工厂,就可以拥有高性价比零部件。
三电技术方面,理想汽车把它和增程器研发生产放在一起,介入电机和电控生产,一部分供应商合作,一部分自建工厂,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产能。
而电池包和电芯方面,理想汽车主要与动力电池供应商进行设计和研发合作为主,不自建工厂。
汽车的智能传感器,理想汽车也有稳定的供应商提供,若是能实现自研,扩大生产,成本可以进一步下降。
最后一部分是自研创新,比如国产芯片、超大中控屏幕、空气悬架,对于这些能够有效提升驾乘体验,提升智能化水平的模块,理想汽车以自研为主,从而提升汽车产品竞争力。
从增程汽车,到纯电汽车,再到智能汽车,理想一方面在不断扩大产销量规模,尝试跨入不同的汽车消费市场区间。
一方面又着眼未来,尝试打造人工智能平台,为自己的汽车产品赋能,也为众多中小车企赋能。
理想的目标不止是汽车企业,而是更大的人工智能企业,成为类似华为那样数字科技平台,能够为国内和全球车企提供技术赋能。
理想本身是互联网车企,走的是轻资产模式,若是走传统车企的重资产路线,就无法轻装上阵,在人工智能领域,做更多的尝试了。
理想汽车的大转型,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微妙的平衡,既要解决汽车量产问题,打造理想的汽车生态链,同时又要打造独立的人工智能平台。
你觉得理想汽车未来会专注智能汽车领域,还是成长为人工智能生态平台?分享你的观点,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