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会发现,广州中考的普高率是年年上涨,按道理从这个大数据的认知应该是上普高变得更简单了,但为什么大部分声音仍旧觉得上高中越来越难,学生要越来越卷才能上到高中。
首先我们看广州近三年的普高率,结合普罗大众的认知我们用中考报名人数进行计算,22年到24年的3年普高率分别是55.9%-56.7%-62.4%。
普高率的确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大多数家长口中的“上高中”指的是普通公办普高,那么24年公办普高的招生计划有多少呢?——大约是62200左右。
那么再算一次这个上公办普高率大概是62200/129000=48%
也就是说在家长口中“上高中”的公办普高为48%,“上民办”的民办普高为14%左右。
那么再看每个区的公办普高计划覆盖情况——
为什么要分出户籍生来说明呢?因为存在第二批的名额分配,他们能优先于非户籍生在第二批有上岸的机会,最近两年名额分配完成率都在90%以上,显示出户籍生选择名额分配上岸的强烈意愿。
从覆盖率排名看,天河区是双榜最后,前天关于“区属高中子弟兵”的文章:子弟兵包围学位,谁才是区属子弟兵“养蛊”之王说到——
天河区在没有第四批托底的情况下是所有区中最卷的,显然从公办高中学位覆盖率上印证了这点,无论是走名额还是第三批公平竞争。
黄埔区则是学校选择多,且人数是中间四区内最少的,整体覆盖率拉了上去,黄埔区的反面就是增城、花都,考生太多导致学校却仍不足以提供如此多的学位。
从化区虽说从考生和学位比的覆盖率数据看竞争不激烈,但由于从化的好学校实在太少了,导致集团内卷远超区内竞争,只能说从化考生能选择的托底多,但质量真不行,甚至有且仅有从中一家。
写在最后:
当我们将一个大数据拆分落实到每个区的时候,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情况,从而造成不同区的家长观感不一。社会的声音很多,有时候会扰乱自己的判断,不妨落实到自身分数能去什么高中,这些潜在的目标高中的升学率,本科率如何?
中考和高考比的是一群人中的考试成绩的排名先后,不要被大数据迷惑了判断,毕竟接下来的年份考生数量是越来越多,学位,特别是好学位的增加比率能否跟上才是关键,但从目前看公办学位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