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期间表示“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后,网上便盛传要扩容的消息,纷纷猜测哪些学校会进入下轮双一流。不少高校也都提出冲击双一流。
就在近期,《中国科学报》发表文章:2035目标下,“双一流”扩容不应是“名单拉长”,文章作者是两位来自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端鸿,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刘虹。
图源:同济官网
两位专家在文章中指出“目前,国内已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跻身世界50强”,“顶尖高校的数量应维持在10所左右,聚焦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标杆院校,力争到2030年进入全球前50”。因为讲的是“双一流”评选问题,国内特指的是内地高校,不包含港澳台地区高校。
那么剩余的5所顶尖高校会是哪几所呢?各校最新排行榜,放置于文末。
01
顶尖高校的定义
两位学者的文章中提到两个指标:顶尖高校的数量应维持在10所左右,顶尖的标志是力争到2030年左右进入全球前50。
根据前文所提的已有5所高校进入世界50强,因此应该指的是4大排行榜。从最新的国际4大榜平均数据来看,清华北大浙大上交均进入世界前50,复旦也在前50附近徘徊(被USnews拖累)。
QS前5名:北大、清华、复旦、上交、浙大;
THE前5名:清华、北大、复旦、浙大、上交;
从这两个在内地使用比较广泛的综合实力榜单来看,这5所高校确实已经进入世界前排。国外的3个榜单中,只有在USnews排行榜上中科大小幅超过了复旦,但两校排名都不算很靠前。在中国的ARWU排行榜上,复旦和中科大咬的也很紧。
综合4个榜单看,不管是学科实力还是综合实力,清北浙交复这5所高校都已经领先了,中科大南大紧随其后。
02
候选者都有谁
未来会有哪5所能进入顶尖院校呢?
两位学者在文章中提出“学科的选择则应以学术声誉、学术水平、实际贡献和未来潜力为评估标准,避免盲目追逐热点,忽略对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支撑”,这是大原则。
那么哪些优势学科的院校会入选呢?目前的形势就像是世界杯预选赛,顶尖强队轻松出线,剩下的候选者苦苦争斗。
文章中指出:在学科方面,我国的一流学科已覆盖多个领域,但集中于工程技术、材料、应用化学等学科领域,基础学科和人文社科的整体实力仍需进一步加强。国家战略需求也要求基础学科的崛起,数学、物理、化学和医学生命科学等学科领域的发展,将直接决定我国在前沿科技竞争中的话语权。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则关乎文化自信与国际软实力的提升。
数理化生四大核心基础学科是科技发展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真正拥有科技话语权的基石。只有基础研究上来了,才能源源不断产生引领性的原创性理论,从而研发出领先世界的技术。
工科院校在双一流建设中确实占据了核心地位,综合实力提高的也最快,工科建设属于见效比较快的学科,也比较能容易数据化衡量。相比来说,理学研究周期很长,而且短期难以产生效果且难以量化,属于国家急需但又急不来的,需要大批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真正醉心于研究的学者才能去做的。
不管是大学排名还是所说的强化理学、精品文科等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是必然的候选者,两校离世界前50最近。而且学科实力优势特色比较明显。
剩下的3所争夺就比较激烈了,候选院校会很多。例如从排名来看,武大、华科、中大、同济、哈工大等等十几所在前250名的高校都有机会突破。尤其是武大华科两校在两个排行榜上都已经跨入或快要跨入世界前100名(USnews、ARWU)。
支持基础研究尤其是四大基础学科强势的院校发展,是打造科技基石之举,是比较赞同的。清北华五都是理学强校,除此之外,在四大基础学科上比较突出的是南开大学等。南开为文理名校,官宣“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取得重大突破,化学、数学、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旅游管理学科建设成绩突出”(旅游管理是专业学位,数理化生四大学科第四轮2A2A-),过去10年来,只有4所内地高校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清华、中科大、南开,复旦。
图源:南开官网
从人文社科来说,中国人民大学同北大并称为文科top2,是文科的天花板级院校,武大、北师大、南开、中大、厦大等等也都实力强劲。目前网上盛行“文科无用论”,这是不对的。文科不是没有用,而是非常有用,全世界都没有国家或名校抛弃文科。之所以说文科无用,是因为开设的院校太多了,招的学生太多了,远远超出了社会岗位需求。打造世界领先的精品文科,强化软实力和民族自信是非常必要的。
工科虽然在前两轮双一流建设中占据核心地位,但是也不能掉以轻心。目前的工科强校北航、哈工、西交、华科、同济、天大、东南、北理等等一大批工科强校都在等候着。
一定意义上说,有资格争夺3个名额的院校有十几所之多。
03
回顾与建议
两位专家只是针对双一流扩容提出了看法,不代表教育主管机构观点。但我们可以从专家们的分析中看出,未来双一流重点建设的学科方向。
学者们有个观点十分正确,“双一流”扩容绝非简单的“名单拉长”,更需要科学的遴选标准与动态管理机制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学校和学科的设置要更加符合未来的需求,不能为了扩容而扩容,也不能为了平衡而扩容。
至于说集中资源打造10所顶尖高校(世界前50名),必要性反而没有那么强。科技强国是在一个个世界一流学科的基础上实现的,不是靠大学排名排出来的。只要建设出覆盖范围足够广、且足够多的世界一流学科,就能造就各学科领域的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站上世界高峰是水到渠成的事。
本文仅为编者解析,不代表原文章学者观点。
备注:文中如有引用的图表,已注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为编者观点,带有局限性,不作任何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