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4日-15日,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香港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田家炳基金会、深圳香港培侨书院龙华信义学校联合筹办的第七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在深圳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测评与考试:从科举到人工智能”,来自多个国家及地区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育工作者,围绕主题分享思考,积极提出改变现状的路径和方法。
重新审视当前教育:突破传统测评和考试
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应试文化是由工业社会经济话语与历史公民话语的融合演变而来,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现代社会的烙印。世界教育前沿论坛主席 、香港大学荣休教授、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程介明谈到,今天的全民学校制度,是不到200年前工业社会顶峰时期的产物,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各类各层的人力资源,其形态模拟了工业生产流程,考试成了质量控制的关键。
世界教育前沿论坛主席、香港大学荣休教授、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程介明
程介明表示,随着社会变迁,大规模生产逐渐不再是常态,机器替代人工成为趋势,就业形态发生了变化,转工转行成为常态,自雇职业受到羡慕。年轻人面临的前途多变,生涯规划变得不确定。传统的应试教育制度可能不再适用,社会需要培养自信、自立、自主、自为的个体。教育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将学习还给学生,让他们掌握自己的学习。人工智能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机会,通过提供各种工具,让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并不同程度地尝试突破传统的测评和考试。
亚洲学生在学科学习上的投入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在数学和科学等科目上,他们的表现往往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出色。近年来,教育界和公众开始思考,传统的测评方法是否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多元智慧和能力。经济合作组织(OECD)教育与技能司司长、“PISA之父”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谈到,培养一流的人才,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增强个人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等方面的能力,以适应不断数字化的社会。
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介绍,最新(2022年)的PISA测评结果显示,近60%的学生完成了近60%的阅读任务,以及略超过一半的数学任务。当人工智能ChatGPT参与解决这些问题时,它在阅读方面表现得比15岁学生好,但在数学方面学生的成绩仍领先。然而,人工智能的数学能力进步迅速,并很快赶上15岁学生的水平。
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介绍,日本在PISA评估中虽然在阅读、数学和科学方面获得了满分,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深入探究后,发现日本学生在心理健康、个人归属感、认同感发展方面存在局限性,缺乏快乐感和自主性。美国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方面表现不佳,但他们有很强的参与度和自主性,能够采取行动,但在情感韧性和适应变化能力方面有所不足。丹麦在教育体系中的表现全面,学生在学术、快乐感、归属感、自主性、参与度和情感韧性方面都表现出色,他们积极参与学校活动,能够自我组织生活,并对多元思维方式持开放态度。“这些例子表明,成功的教育体系需要从多角度评估,不仅关注学术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评估固定学科内容比评估思维能力容易,但我们需要改变评估方式。常规认知技能的需求正在下降,技术密集型任务在增加,我们需要将人工智能融入其中。他强调,学校应该帮助学生理解他们的存在意义、价值观、热爱的事物以及他们想要实现的目标,这需要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同时,学习和考试不应该被割裂开来,考试应该成为学习体验的一部分,并提供持续的反馈。
教育测评的全球视野:技术与评估的革新
依托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先进技术,全球范围内,教育评价正从传统的纸笔考试模式,向着智能化、个性化和全球化的方向迈进。论坛上,嘉宾们分享各自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和实践,为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韩国江原大学副教授申铁均在论坛上分享了韩国在2013年开始施行的“免费学期”计划。这一项目是为了克服韩国填鸭式教育、标准化考试制度、低学习动机和过度竞争等问题。
“免费学期”计划旨在帮助学生在中学的一个学期内找到自己的梦想和天赋,增加他们的幸福感,而无需参加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免费学期”计划中的“免费”意味着免于标准化考试的自由和有意义活动的自由。“免费学期”通常在中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进行,课程减少了一些课时,以开展“免费学期”活动,如职业探索活动、艺术和体育活动以及俱乐部活动。“免费学期”最大的变化是评价的变化,不进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而是进行形成性评估组合和其他过程评估,教师在学生档案中记录学生的教育活动——换句话说,是有“评估”没“考试”。2019年,“免费学期”课程由一学期扩展为一年。随着2021年课程的修订,计划从2025年开始,“免费学期”课程减少到一学期。
“免费学期”项目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和体验,摆脱了韩国以考试为中心的竞争教育现实中的教科书进度和考试。教师首次体验了“无考试教育”,并实践了课程结构调整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班级管理。因此,体验过“免费学期”的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更高,并在学生主导的学习和职业探索中得到了帮助。
新加坡国立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吴伟斌副教授谈到新加坡减少考试的尝试与经验。他表示,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型,这涉及到对小步骤改革的认识,即通过做一些小的、正确的改变来推动整体的进步,哪怕这可能意味着会错过一些正确的事物。自1965年以来,新加坡教育设计从基本的生存驱动转变为重视IT技能和社会需求。教育的目标已经从效率驱动转变为强调创造力和创新的高层次思维技能。新加坡等国家在这一转型中走在前列,强调整体教育和个体信心的建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快速传递。
科大讯飞副总裁周佳峰在论坛上介绍了通过测评去推动教育的实践经验。他谈到,大模型的发展为学生测评带来了更深层次和更多维度的可能性。传统的测评主要关注智力水平和学业成绩,而现在通过学科知识、身心健康和AI素养等多方面的测评,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发展潜能,并为他们提供适切的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