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把孩子丢给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吗?学校是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的万金油?用提升中考体育分数的形式来让社会重视体育,会有利于体育习惯的养成吗……12月14日,在湖州参加蔡崇信公益基金会“以体树人”教育论坛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就当下教育热点问题接受了封面新闻记者专访。
熊丙奇 照片由蔡崇信公益基金会提供
学校不是无限责任主体
当我们在给孩子减负的同时,学校的负怎么减?“双减是要把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学校之外,拥有安排自己时间、发展自己兴趣的自主性。”熊丙奇指出,双减,不是让学生继续回到学校——平时的课后服务,假期的托管服务,学校承担了太多教育的责任,而我们却忽略了家庭、社会的育人功能和作用。“在家里和家人做一顿饭,与家人交流,参与社会实践,这些都是教育的一部分。”教育出了问题,不应该把所有的责任都归结到学校身上,“学校不是无限责任主体。”“家长回家如果躺着看手机,那孩子呢?我们给孩子起到的是什么榜样作用?”他反问道。
体育教育应该进行过程性评价
“我们都知道,体育能够强身健体、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他们的领导力,疏导负面情绪”但是,现实中,体育课越到高年级段越是让位给了所谓主科课程的学习。熊丙奇毫不夸张地表示,越往“上”、年级越高,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边缘化的趋势越明显。
体育是一项长期的习惯养成的运动,而不应该用应试的方法来推动。“这次你体育考试得了一百分,是不是以后就不用再锻炼了呢?”他强调要转变体育的评价方式,用过程性评价取代应试。“要考评的是,学校有没有开齐体育课,有没有建好专业的教师队伍,学生有没有达到相应的运动量,学校的体育运动有没有创新等。”
孩子搞科创 家长“捉刀”不可取
双减后,科学教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什么是科学教育?可能有人又走入了误区。“科学教育不是高精尖教育。”“生活中的科学,做肥皂、观察植物生长这些都是科学,更重要的还有科学精神教育,通过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和独立思考能力。”
对于科学教育,熊丙奇警告说, “家长代劳科创项目或撰写论文的做法不可取,这违背了科学教育的初衷——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索未知的兴趣。” 家长过度参与可能会破坏孩子的诚信意识和发展自主科研的能力。“科学最重要的是诚信。如果家长都帮孩子写论文了,那孩子将来会有学术规范意识吗?”
“不能为升学而开展科学教育,开展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科学兴趣、科学素养,对学生进行未来科学职业的启蒙,这才是我们要去做的事情。”
评价机制转变至关重要
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也好,焦虑也好,熊丙奇认为,“中国教育体系亟需深化评价机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体系,打破当前过分依赖成绩和学历的单一评价模式。”这样的改革不仅关注学生的最终成绩,更重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成长和发展,应当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
促进“五育”的真正融合,需要打破学科界限,使德育、体育、美育等元素自然地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语文、数学里难道没有科学教育?”他反问。他提醒,体育教育不应只关注达标训练,而应该强调趣味性和游戏精神,鼓励学生参与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提升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此外,劳动教育和体育教育需要扩大到家庭和社会层面,加强家校合作与社会参与。
在减轻学生课外负担的同时,确保他们拥有足够的自主发展空间,避免简单地将时间转移到其他形式的补习或托管上。相反,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自由探索个人兴趣爱好,发展特长,享受童年时光。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才能真正实现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