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其发展状况直接关乎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产业变革和数智化浪潮下,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已成为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作为强研发制造企业且与ICT(信息与通信技术)强相关的企业,早在90年代,华为便敏锐地意识到业务管理变革的重要性,从IPD(集成产品开发)研发的流程管理到ISC(集成供应链)的管理,不断推动公司向信息化阶段迈进。2014年,华为提出了更高的业务目标,正式启动数字化转型,并于2018年全面启动人工智能战略,将AI模型和平台服务以及AI的治理和安全引入到“研产供销服”各环节,实现智能化升级。
近日,在重庆举行的一场主题为“数智制造 一触即达”的智能制造媒体沟通会上,华为中国政企智能制造系统部总经理杨萍与华为中国政企CMO邱恒深入分享了华为自身数智化转型升级以及赋能制造业,驱动千行万业加速数智化的故事。
杨萍介绍,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华为主要做了三件事:首先,建立了全要素的联接和实时反馈系统,将生产领域的各类设备进行了全连接,为后续拉通各个工厂之间的生产数据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数据治理工作。通过数据治理,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为公司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最后,通过构建安全体系保障数据安全,从而保障了公司的业务连续性。
随着全面启动智能化升级战略,华为一方面将数据和大模型全面引入到了研、产、供、销、服各个环节,重构作业模式提升业务效率,另一方面,用AI技术升级数据治理体系,以高质量AI数据安全、高效地支撑模型训练与应用。
在研发领域,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华为的软件版本开发周期大大缩短;在制造领域,实现了设备的自动监测和预警,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物流领域,构建了灵鲲数智云脑,通过大模型进行自动装箱模拟、装车模拟以及最优路线仿真风险评估等,优化了物流流程。
华为在数智化转型方面的实践经验不仅为自身带来了显著变化,也积极带动了行业伙伴体系的蓬勃生长。在制造行业,华为已经联合了超过500多家制造行业合作伙伴,服务超过全国7500家制造客户。
以长安汽车为例,华为深度参与数智工厂打造,一方面华为自身多年的数字化转型理论和经验赋能,成为了长安数字化转型的方法论。另一方面,华为“一云一网一平台”的智慧工厂解决方案新架构助力长安汽车打通汽车制造业三个核心业务流——工程数据流、生产工艺流、商业信息流,为数智工厂构建起坚实的数智化底座。
另外,在数智化人才培养方面,华为希望通过以应用为牵引,以技术为支撑,为制造行业的数智化转型积累充足的人才储备。为此,面向制造业管理者、架构师、开发人员、运维人员、生态伙伴等8类人群,针对企业数智化转型的3个不同阶段(规划阶段、建设阶段、运营阶段),打造了数智化管理、数字化应用、数字化技术3大人才培养体系。过去的三年,累计为制造企业、高校培养了数字化人才超过2万人。
然而,面对数智化转型这一复杂而紧迫的任务,众多企业仍面临诸多挑战。在邱恒看来,破解之道则是通过建立行业标杆并通过“伙伴+华为”体系进行广泛的复制,加速整个行业的数智化转型进程。当然,这种复制并非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要在充分理解行业特点和客户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让更多企业轻松数智化。
邱恒表示,华为始终坚持“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带给客户”的解题思路,于2023年提出“数智世界 一触即达”的目标,就是希望让各行业客户,通过选择“伙伴+华为”体系,即可凭借华为自主创新的技术、深入场景的方案、适销易用的产品,配合在客户身边的、贴心周到的服务团队,以及华为丰富的“自身+行业”标杆转型经验的复制,“即达”数智世界。
2024年,华为在商业市场携手了4000多家合作伙伴,服务了13000多家商业市场客户。这背后正是得益于开放、紧密、成长的“伙伴+华为”体系。
“大家都知道华为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是非常巨大的。在关系人工智能发展的算力、存力和运力等关键领域,华为都打造了自主创新的根技术基石以及适配行业场景的解决方案。同时,在安全上也有充分保障。”邱恒说。
“华为始终坚持‘深耕制造 让智造生根’的价值主张。”杨萍表示,一方面要深耕技术,发挥公司过去30年在研发高强度持续投入的优势。另一方面要深耕经验,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并将其转化为能力去服务于广大的制造业企业。同时还要深耕生态。华为将继续聚焦自己擅长软硬件基础设施领域,与合作伙伴一起构建从底层到应用开发方面的整体解决方案,带动智能制造行业整体繁荣。
“企业在探索升级智能化应用的过程中,战略是根本,数据是基础,智能化是方向。应注重在特定领域做深做透。通过在一厘米的切口上做深一公里的深度应用探索,企业可以逐步积累经验和能力,为后续更广泛的智能化转型奠定坚实基础。”杨萍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