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入冬,安丘市景芝镇景芝初级中学初一教室里,又迎来一位新同学。而这已经是回流的第3个学生了。
“原来听说是青云双语学校的老师轮岗交流,但总觉得不真实。但3个月过去,大家都说学校有了新变化,初一各班班主任全是青云双语的老师,孩子精气神也变了。”学生家长殷龙涛说,“我们又果断回来了。”
作为安丘市探索“教共体”模式的试点校之一,短短几个月,成效立竿见影!在刚结束的期中检测中,景芝初级中学初一学生各科成绩大幅提升,越来越多进城买学区房的家长抢着要回景芝。今年景芝镇升入高中学生较去年增长5%,初一新生外流减少12%。原先还担心会拖优质均衡的后腿,孰料让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获得了“教共体”带来的“红利”。
“2024年3月,安丘市拆除城乡教育‘篱笆’,选择乡村与城区的市直为改革试点,组建全市首个教共体,探寻教育公平的‘新路径’。”安丘市教体局副局长张振升说,“城区‘强校’‘名校’与农村‘弱校’结成教同体,打通城乡学校人、财、物限制,彻底打通城乡、校际、空间三重壁垒,达到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最优配置。而且实行教共体成员校捆绑考核,实行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综合评价、增值评价和特色评价。全市中小学校组建成立11处教育发展共同体,逐步构建同学段横向沟通和小初高纵向衔接机制,推动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乡村学校最缺什么?“不是资金,是机制!是对理念、管理、教学的重塑。”张振升直接划出重点。
从内部“破茧”,一场求变、创新的热潮在安丘各地各校涌动。
“‘教共体’,让两校教育‘融在一起’。”青云双语学校校长徐军民介绍,“青云双语学校选派的教师团队帮助景芝初级中学打造‘224教学工程’:抓课程标准、抓教学管理规范和日常行为规范,推动新课程新课标新课题、小微课题研究、教学评一致性研究、半天科目研究,培养‘专业能力共生’的教师团队。”
“我们希望从初一年级开始,将青云双语学校的课程在景芝初级中学落地生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课堂。”徐军民说,“团队培养好了,‘造血’就成功了,这才是教育帮扶真正的成功。”
兴华学校党委书记殷武说,过去也组织过类似的结对帮扶,但这是力度最大、顶层设计最充分、呈现效果最明显的一次。每学期由市直学校组织开展全员培训,通过集体交流,实现城乡学校教师同步教研、同步科研、同步培训、同步发展。
石埠子镇中心学校校长孙业军表示,我们交流到市直学校的教师在课程标准、教材理解把握、教学理念更新等方面得到锻炼提升。教共体内的赛课、教研等活动,激活了“鲶鱼效应”,教师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师资水平得到全面提整。
改革也渗透到各个神经末梢。各实验校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实验项目,进行重点突破。景芝镇中心学校校长刘志华介绍,农村小学生阅读是个棘手的教学难题,在教共体交流教师的帮助下,“优化阅读量级评价,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课题也已立项。
安丘市青云山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蔡风虎表示,教共体建设是双向受益,城市学校带给乡镇学校新的教育理念、更丰富的教育教学方法,并分享更好的教育资源,帮助乡镇学校的教师快速成长;拓展乡镇学校学生视野,提升综合素养。同时,“教共体”建设也为城市学校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农村教育改革实践机会,促进教师自身素养提升;还开拓了城镇学生视野,了解乡村生活,促进劳动实践等方面能力的提升,收获美好的城乡学生之间的友谊。
城区优质学校的主动“下沉”,让教共体的农村学校受益匪浅,教共体这个平台不断产生“增值效应”,进一步缩小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教共体”的出现给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