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的暑假,第一教育来到普陀区的上海市曹杨中学,学生在校园中的人工湿地提取水样,直接在实验室检测水质,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斑马鱼创新实验室的门上贴着一张值班表,家离学校不远的学生会轮流来学校喂养这些小鱼……
“‘环境素养培育’是我校的办学特色,每个假期,学校的实验室都会为学生开放,让他们探究和学习。”校长杨琳告诉小编。
2017年,曹杨中学被上海市教委命名为“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也是上海市的第一所特色高中。
近日,第一教育再次走进曹杨中学,学校的“环境素养培育”特色还在延续,但迎来了迭代升级。校园里多了不少互动装置,新建了裸眼3D虚拟仿真实验室,学生的学习空间从校园实验场扩展到了全世界……
5次上山,为学生开发野外学习资源
“这几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我们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开发了不少‘新产品’。”曹杨中学校长杨琳带小编来到了教学楼中的一块大屏前,“这是我们去年开始打造的‘千里眼’远程生态观测数字平台,学生可以观测到浙江省杭州市百丈镇的气温、PM2.5、紫外线强度等数据。”
课间,大屏前围满了学生,他们点击旁边的一块触摸屏还可以观测到釜托寺、泗溪村等生态实践基地中竹林生长的情况,抓拍实时图片,为之后的生物多样性研究积累素材和资源。
该研究项目的开发过程经历了不少波折,校长杨琳先带领学校管理班子前去考察,随后,学校课程中心组织生物、化学、地理等特色教师,以及信息中心、总务处工作人员组成课程研发团队先后5次亲临浙江省百丈镇实地探访,进行生态监测站的布点。
“我们之前了解过,百丈镇被森林覆盖率高,称为‘浙江毛竹之乡’,当地丰富的生态资源、人文资源和历史资源能够满足学校的课程开发需要,所以我们决定在那里建一个研学基地。”杨琳说。
作为该项目的牵头人,特色课程教师张明晓回忆起5次和团队一起上山的经历,感慨万分,“在野外,特色课程教师不断进行头脑风暴,生物教师提出可以探索植物的生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化学教师认为可以监测水体中的水质;地理教师则结合当地的竹林,设计了竹林碳汇计算项目;后续,语文和历史教师还将结合当地的红色基因,设计人文活动……”
今年暑假,首批高一新生踏上了百丈镇开展实践体验,3天时间里,他们手脚并用地爬上了布满荆棘的竹林,开展了竹林观测和探究、用竹子制作太阳能小船、小溪水质检测等实践项目,还完成了一次课题研究,为今后长周期、深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打下了基础。
近几年,为了满足学生对长周期、远距离生态环境的学习需求,曹杨中学打破课程的时空壁垒,开发了与校内课程紧密集合的校外实践基地、远程观测平台等,不断拓宽学生视野,鼓励他们从探索身边小环境走向探究世界大环境。
“环境素养+AI”
打造校园实验场
假期里,目前就读高三的朱祎、束方琪和许佳琪在参加了云南玉龙雪山实地考察课程后,在专家的指导下综合运用卫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开发了玉龙雪山冰川面积的变化模型,并借助3D打印技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了实体的山体模型在校园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