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涉及每一位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成长。同时,它也具有多样性、丰富性,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及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实践机会。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则为高校丰富思政内容、拓展教学形式等提供内在支撑。其中,协同育人机制强调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方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这种机制有助于实现全面人才培养的目标,使大学生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还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确保高校能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手段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改革,以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打造智慧教学课堂,形成教育合力。打造智慧教学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协同育人的重要路径之一。智慧课堂不仅是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载体,更是提升教学效率与互动效果的关键手段。具体而言,高校可以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搭建智慧课堂教学平台。通过引入智慧课堂系统,依托实时数据采集与学生参与情况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实现精准化教学。在实践中,高校则可运用智慧课堂教学平台,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一方面通过在线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通过线下课堂进行互动教学与专题讨论。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构建在线思政教育平台,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实现跨校际、跨地域的资源共享。在这一平台上,教师可以上传教学视频、课件、案例等教学资料,学生则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此外,高校要在思政教学方面,利用智能黑板、多媒体教学系统等设备为教师课程教学提供支撑,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现状,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及分类各类思政教育资料。同时,运用智慧教学平台,让教师、辅导员及其他教职员工,共同参与面向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例如,辅导员与教师可以通过智慧课堂教学平台的合作,根据课堂中教师讲解的德育、法治等课程内容,在课外对学生进行动态跟踪,在现实生活环境中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并利用智慧课堂教学平台进行信息反馈,为思政教师优化后续课程教学方向与路径提供支持。以此,进一步形成思政教育合力,实现对思政协同育人质量的提升。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水平。教师是思政教育的主体,其素质、能力直接影响着思政教育的效果。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水平,是构建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关键环节。同时,协同育人要求高校,要加强辅导员、应用学科教师、专业学科教师的一体化教育联动。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非仅面向思政教师专业素养、能力的提升提供教育培训支持,而是要面向辅导员、应用学科教师、教育管理人员等更多教育主体加强教育培训,为其业务能力、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首先,针对辅导员队伍,可以定期组织辅导员专题培训,内容涵盖心理咨询技巧、职业规划指导、党团建设知识等,以提升辅导员在学生日常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想引领方面的能力。同时,建立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鼓励辅导员参与学术研究、实践活动,提升其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使之成为学生思政教育的得力助手。其次,对于应用学科教师,应通过跨学科交流平台,促进其与思政教师的深度融合,共同探讨如何将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可以设立“课程思政”示范项目,鼓励教师开发具有思政特色的专业课程,通过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方式,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领悟思政内涵,增强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最后,专业学科教师同样需要接受思政教育理念的培训,确保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自觉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可以通过组织教学研讨会、教学观摩活动,分享优秀案例,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能力,使每一门课程都成为思政教育的阵地。
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协同教育模式。思政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其改革与创新对于构建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至关重要。为此,高校要在课程体系的优化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促进跨学科融合,并在保持思政课程基础性、系统性的同时,积极探索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有效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形成“课程思政”体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合作,共同设计教学内容,使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同时,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师生互动,有效运用问题导向、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以此,强化师生、生生的互动能力。此外,高校还需推进实践教学,实现知行合一,实现思政课程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思政理论的实际应用,增强对理论知识的认同感、践行力。从而,加速思政课协同育人的教育成果转化,保证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实效性。
构建校园文化生态,促进协同育人氛围。校园文化,作为思政教育的隐形课堂与重要载体,其独特魅力在于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其中,高校可以围绕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思政知识内容的立体化呈现。譬如,高校可以通过举办以思政教育为主题的跨学科知识竞赛、创新挑战赛,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思政知识的内涵与意蕴,并加强思政课程内容与学生个人成长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高校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协同育人网络平台。通过社交媒体、在线学习平台等渠道,建立线上思政教育文化社区,让学生随时随地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思想感悟,形成线上线下互动、校内校外联动的思政协同育人新模式。此外,在校园文化生态的构建中,红色文化应成为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元素。学校可以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艺术创作、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领域,鼓励学生创作出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作品或项目。譬如,制作红色主题微电影、红色文化创意产品等。以此,让红色文化在校园文化生态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为协同育人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
完善教育激励机制,激发思政活力。激励机制是推动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通过完善教育激励机制,能够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思政教育的深入开展。其中,学校可以通过设立思政教育奖学金、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对在思政教育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并将思政教育成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评优评先、奖学金评定、保研考研等重要依据。通过高校要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激励机制,拓展思政教育的实践平台。例如,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建设思政教育实践基地。设立校企合作奖学金、优秀实习生等荣誉称号,对在企业实习期间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以此,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就业渠道,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理论的理解、认识,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所以,完善教育激励机制,不仅能够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还能够促进家校共育与校企合作,为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运行提供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