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10岁的小鹏汽车,好不容易树立了技术“人设”,但王凤英在小鹏的销售策略与营销布局过于“激进”,为了销量提升和财报“好看”,而一味用低价换市场,减少智驾研发投入,这是否会影响小鹏日后的可持续发展?
一如蔚来虽比小鹏的亏损面还大,但李斌笃信换电模式的未来,依然坚持在这一“重资产”上投入与加码。何小鹏也需要让业界和用户看到,他的笃信与坚持。
一直风波不断的小鹏,近期可谓“事事不顺”。
11月30日,特斯拉终于发布了其备受期待的最新版本的FSD(全自动驾驶)系统V13.2。这让在自动驾驶技术上有“国内特斯拉”之称的小鹏,技术研发压力倍增。
在利润方面,【汽车维基】研读财报后发现,小鹏依然难掩亏损,十年累计亏超近400亿;且全年交付目标仅完成54.78%,远低于预期。
制图:汽车维基(根据公开数据整理)
而在战略布局上,小鹏开始向增程式路线“妥协”,并将其包装成“鲲鹏超级电动体系”,把电动与增程混淆视听,美其名曰“不是一般的增程技术”。
此外,前员工不顾职业道德,私自接受券商访谈,也为小鹏带来了不利影响……
风不平浪不静的背后,直指问题核心:小鹏是否能继续依靠智驾技术,在前有追兵、后有猛虎的“智驾大战”中保持领先?
作为蔚小理三家中现金储备和研发支出处于“垫底”水平的小鹏,其“重营销”的木星计划,使得销售成本较Q2有所增加、而研发支出则相应降低,而MONA M03的热销更多依赖低价策略,而非其一直宣称的“XNGP智驾技术”。
当小鹏放下身段,依靠“性价比”而非之前所谓的“智价比”,来力求亏损收窄背后,其引以为傲的“技术领先形象”是否还能当作真正的竞争优势?智驾这条路能撑小鹏走多远?
“两头难”的智驾
小鹏汽车在智驾上处于国内第一梯队是不争的事实,但现实却已经发生变化,让小鹏在智驾领域陷入“两头难”的困局。
一方面,与全球巨头特斯拉的差距愈加明显。后者FSD V13.2版本的发布,标志着完全“点对点”自动驾驶的实现,展现了其在自动驾驶技术上的绝对领先度。
而小鹏的智能驾驶技术虽也在国内市场获得不少认可,但在算法、算力、世界模型等方面尚需时日方能补齐短板。
另一方面,国内新能源市场卷完价格、卷智驾,冲淡了小鹏在智驾上的优势。
例如,理想的智驾从端到端、从车位到车位的实现,便可视为后来者要居上的挑战。甚至,就连埃安的智驾也开始对标小鹏,这样的局面在过去是从未有过的。
更别说,还有“遥遥领先”的华为ADS更可视为小鹏在智驾上的“劲敌”。
而从技术路线上看,与特斯拉始终坚定的纯视觉、华为坚持的激光雷达方案不同,小鹏智驾技术路线今年变化尤甚。
之前小鹏走的是激光雷达+视觉的路线,而今年,之所以选择纯视觉方案,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就是,并不是向特斯拉看齐这么简单,而是通过去掉激光雷达,来降本,进而将智驾在其M03低价车型上车。
更深层次看,相较于特斯拉全栈自研的超算平台“Dojo”超级计算机,小鹏目前的算力,是否能够支撑其处理海量的传感器数据,进而进行复杂的环境建模、世界模型的打造和训练以及决策等,外界尚难知晓。
不过,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小鹏虽然布局智驾的时间较早,却未能像特斯拉、华为等竞对一样,有着强势的技术话语权。
毕竟,前者是全球一哥,后者是国内科技巨头,而小鹏还没有摘去亏损的帽子。何况,作为国内智驾的“排头兵”,小鹏亦未在特斯拉FSD V13.2发布后,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难免令其“中国版特斯拉”的技术形象再打折扣。
对比之前反差明显,在去年7月特斯拉FSD V12入华消息持续升温之际,何小鹏不仅频发微博,而且直接前往美国试驾,并进行全程直播。而这次,作为特斯拉FSD史上最强迭代,何小鹏却并未在公开场合发声,更没有前往美国去试驾体验。
尽管小鹏也通过自研硬件、软件和不断优化的智驾全解决方案,在国内市场获得了一定的用户基础。
然而,在全球竞争格局下,在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智能化下半场之际,小鹏仍需要在研发投入、算法创新、算力提升等多个维度上加大力度,这也意味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特别是面对未来更加复杂的竞争局势,智驾这条路能撑小鹏走多远,也有必要打个问号。
有“军师”,好卖车?
长城汽车“老将”王凤英的加入,被视为小鹏汽车的“强心针”,“鹏凤”组合也给外界留足了想象空间。
不过,正如有业内人士所言,王凤英在小鹏的销售策略与营销布局过于“激进”,虽能短期内为小鹏带来了销量的增长。然而,过于依赖低价抢市场,甚至以不菲的投入来落地市场营销的增长模式,背后潜藏着未来难以“摆平”的隐忧。
小鹏是如何低价抢市场的呢?要知道,小鹏MONA M03原本是和滴滴联手打造的网约车。网约车的核心就在于成本,因为网约车对成本是极度敏感的,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因为小鹏错过了进入网约车市场的最佳契机,这才诞生了面向年轻人的MONA M03,也才有了MONA M03低至11.98万元的起售价。
但是,低价只是刺激用户购车的手段,小鹏汽车的长期竞争力终究还是要靠智驾、要倚赖技术的进步,才能持续把车卖好、把技术“人设”坐实,将良性发展落地。
实际上,王凤英加入小鹏后,真正令其成为业界关注焦点的,还在于她一手打造的小鹏汽车“木星计划”——通过对销售模式大刀阔斧的改革,对渠道调整上的重拳出击,不惜代价地优化渠道效率。同时,小鹏扩大经销商的门店规模,提高下沉市场覆盖率。
不过,市场越是下沉,技术立命的小鹏,其品牌溢价能力就越显不足,这也是小鹏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譬如,其三季度的销售等成本增加,正是因为向特许经营店支付的佣金增加所致。
毕竟,下沉市场用户对价格更敏感,对智驾“不感冒”,何况下沉市场的路况对智驾的体验也不够友好。
有业内观点指出,王凤英在小鹏的“强势”,是延续了其在长城汽车的“辉煌历史”。
然而,相对于年造车史的长城,只有10岁的小鹏汽车,好不容易树立了技术“人设”,却为了销量提升和财报“好看”,而一味用低价换市场,这到底是正确的路径,还是会影响小鹏日后的可持续发展?
毕竟,相比特斯拉、理想汽车、蔚来等竞争对手,小鹏的品牌溢价能力明显不足。前三者通过各自差异化的定位以及各自构筑的护城河,如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理想的冰箱彩电大沙发、蔚来的服务和换电。
而当理想、埃安等追兵“穷追猛打”,小鹏则面临着“低价”与“智驾”之间的失衡,消费者对价格波动的反应越是剧烈,越难以令小鹏实现高溢价以及高品牌附加值。
诚然,短期内,王凤英的“木星计划”对销量提升立竿见影,但却未必能够支撑小鹏长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此外,尽管王凤英的“木星计划”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鹏的运营压力,但却未能缓解小鹏在财务状况上的压力。根据2024年三季度财报,小鹏的现金储备仅为106.6亿元,远低于理想汽车的千亿储备和蔚来汽车的422亿元。
如何在中低端车型以及即将推出的增程车型因“性价比”而“大卖”的同时,提升溢价能力、盈利能力和现金储备,或将成为决定2025年小鹏未来能否盈利,以及下一个十年能否长足发展的关键。
技术与市场的博弈
业界公认的一点是,小鹏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而非低价。
然而,在技术与市场、销量与盈利的博弈中,小鹏却走出了一条令人困惑的研发投入削减之路。
【汽车维基】根据2024年三季报,小鹏的研发投入为16.3亿元。相比之下,蔚来当季研发投入达33亿元,理想汽车为26亿元,小鹏研发支出仅为前者的一半。
竞对步步紧逼,技术与市场间的博弈时刻上演,小鹏缩减研发支出的背后,到底是不是在吃“技术的老本”?
即便与特斯拉相比,其2024年三季度的研发投入高达约10亿美元(约合73亿人民币)。
当研发投入减少却高调宣传技术领先,这或许是一个天然相悖的“玩笑”。与理想、蔚来及特斯拉的巨额研发投入相比,小鹏在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领域如何保持领先优势,充满变数。
而面对市场竞争和净利润回正压力,小鹏也选择进入增程赛道。但这一技术路线的选择,被认为是小鹏为“多卖几辆车”而妥协,甚至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曾以纯电立本的小鹏汽车,向增程技术路线“低头”。
不久前,何小鹏高调宣布推出“鲲鹏超级电动体系”,计划用增程技术补充纯电动车型的短板,预计在2025年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然而,增程技术属于低门槛,背后实则并没有不能攻克的技术难关。小鹏将其增程技术“化名”为“超级电动体系”,不过是“自圆其说”,给自己找个台阶下而已。
增程技术作为过渡方案是业界公认的,而纯电技术才是长远发展的方向。当理想也持续加码纯电之际,小鹏却反其道而行之,选择走增程式技术路线,这到底是对市场的妥协,还是凸显技术与市场博弈中,其在纯电领域的竞争压力?
可以说,小鹏亟需找到技术与市场之间的平衡点。既不能弱化其技术为核心的竞争力和品牌形象,亦不能为了上量而迷失自我。
一如蔚来虽比小鹏的亏损面还大,但李斌笃信换电模式的未来,依然坚持在这一“重资产”上投入与加码。
何小鹏也需要让业界和用户看到,他的笃信与坚持。
眼下的小鹏,或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无论是技术还是营销模式,无不使得其发展前景充满变数。
小鹏汽车的未来,既需在技术上不断加强投入、持续突破,也须通过更精细化的、能与技术高效协同的良性市场策略,来实现对销量和盈利的理性追求。
如果小鹏继续陷在依赖“性价比”而非“智价比”的怪圈,恐难打破“泡沫”式的增长,甚至可能会在接下来的竞争中,渐趋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