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首批研究生院建院40周年
四十载砥砺奋进
中国培育出一批批
与祖国发展、人类命运同频共振的杰出人才
由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主办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承办
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和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共同协办的
“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思享会”
在北京大学隆重举办
来自首批试办研究生院高校的
21位优秀博士毕业生代表齐聚一堂
共同探讨和展望中国研究生教育的未来发展之路
这些中国自主培养的博士,如今已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他们亲历了中国博士生教育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跨越式发展,见证了国家对于高层次人才培养倾注的努力与期望,展现着中国博士生教育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类进步一直同向同行的坚定步伐。他们以亲历者的视角,生动具体地总结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并对未来博士生教育发展提出了建议和期望。
左二起依次是:陈平原、段文晖、青格勒吉日格乐、王鸿东、李根喜、叶恭银
左二起依次是:李军林、付 君、张 军、陈 璇
左二起依次是:张学莹、丁刚毅、韩立镪、何 飞(赫晓东代讲人)、赵 明、安 玮
左二起依次是:韩 冰、李保国、丛中笑、周行涛、任 炜
陈平原
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河南大学至善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1954年生,1984—1987年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学习,获文学博士学位)
今天的博士生与四十年前的博士生,其预期目标、培养方案以及学习状态都很不一样。撇开学术潮流与个人天赋,最值得关切的是,目前的整套制度设计,更倾向于严格管理,卡住那些不合格的;而不是天高任鸟飞,时刻期待突破常规的惊喜。若过分追求“令行禁止”,可能压抑别出心裁的自由探索。我主张教育部管大学,应该采取“抓小放大”的策略,让水平较高的国内一流名校自由发展。在我看来,以后的工作重心,应该从如何“保质”,转为怎样促成“创新”——因为,当下中国,最缺的不是数量庞大的“合格人才”,而是千金难求的“特异之才”。
1987年,陈平原读博期间学习照片
段文晖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
(1967年生,1989—1992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凝聚态物理专业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
研究生教育是联系创造性研究和研究性教学的关键环节,其质量在某种程度上是教师把握前沿的洞察力与研究能力的反映。回首往事,对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体会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术品位和学术风格,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好的科研,从而勇于选择挑战认知边界的课题并坚持下去。要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我结合基础学科的博士生培养再谈两点认识:一是营造宽松环境,鼓励博士生勇闯“无人区”,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品位。二是促进形成“研”“研”双赢局面,将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教师评价和研究生培养有机结合,将科研资源和人才培养资源有机结合,将科研成果持续产出和研究生培养梯队建设有机结合,提高教师对研究生指导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