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半导体领域的科技巨擘,因为更新迭代速度缓慢而被其粉丝亲切称为“牙膏厂”;它曾差点和一家连锁酒店撞名;它也是潜伏于霍金背后近20年的科技团队。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电脑,一定会发现Intel的标志。身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公司,Intel的足迹遍布全球。在2017年《财富》美国500强排行榜上,英特尔公司位列第47位。从一个小小的微处理器出发,英特尔逐渐发展为全球最大的个人计算机和CPU制造商。在闪耀的荣誉背后,英特尔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沉浮?
1968年,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和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一起创办了Intel,致力于开发当时计算机工业还未有的数据存储领域。他们原本想模仿惠普公司(HP)取名,希望新公司的名称为两人名字的组合——Moore Noyce(然而这个词组的发音很像“More Noise”——更大的噪音。要是取这名字,估计公司撑不了多久),但当他们去工商局登记时,却发现这个名字已经被一家连锁酒店抢先注册。不得已,他们采取了“IntegratedElectronics(集成电子)”两个单词的缩写为公司名称。
在早期,英特尔主要是为计算机制造商提供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芯片。但由于DRAM市场的波动性和价格战,英特尔开始转向生产微处理器。CEO摩尔曾经还说,“Intel永远是一家存储器公司,我们永远不会卖CPU”。直到80年代,Intel才放弃内存业务,专心做CPU。四年后,全球第一款微处理器在英特尔手中诞生——Intel 4004,这款微处理器仅有4位宽度,能够执行一些基本的指令,是世界上第一款个人能买得起的处理器,对个人电脑的普及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然而当时的因特尔对CPU这种产品并不上心。因特尔是一家存储器公司,靠存储器赚钱,CPU则看不到钱景。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前,几乎所有的计算机公司都是自己造CPU,比如IBM。对微处理器有需求的主要是电脑爱好者(发烧友),他们自己攒电脑玩儿,这帮人人数不多,又不愿意花大价钱,所以Intel没什么动力在CPU上投入。
日本的经济在1980年代达到巅峰,最鼎盛时日本股市的总市值占了全世界的一半,东京附近的房地产总值能买半个美国的房子,而个人电脑里面的芯片60%都是日本制造,日本人非常得意,甚至得意忘形,认为自己打败了美国人,部分政客认为日本到了全面挑战美国的时候。1982年,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时任Intel首席执行官的安迪.格鲁夫推出“125%解决方案”,要求员工加班加点、努力奋斗,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进而夺回市场。然而,在物美价廉的日本产品面前,Intel的努力无济于事,只是赢得了“血汗工厂”的恶名。到了1985年,Intel已近被逼到破产的边缘。在生死存亡之际,Intel冷静分析时局:日本产的芯片是很有市场,但主要是存储器芯片,也就是内存,CPU方面日本远不如美国。基于这一点,Intel果断放弃存储器市场,专心做CPU,从此Intel正式崛起,并以“专注”著称。
接下来的十年里,英特尔先后推出8008、8080和8086-8088微处理器,在之前的4004微处理器的基础上有了技术的提升。1982年,286微处理器出世,这是英特尔第一款能够运行所有为其前代产品编写的软件的处理器。其强大的软件兼容性成为英特尔微处理器家族的重要特点之一。1989年,英特尔486DXCPU微处理器的产生从真正意义上表明用户进入了“只需点击即可操作电脑的全新时代”。此后推出的奔腾和赛扬系列处理器进一步革新了技术,也拓宽了英特尔的市场。直至最新的八代酷睿处理器,英特尔处理器已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而英特尔处理器也凭借功耗低、制程先进、高性能、高稳定性、极强的超频能力等优良表现吸引到一批忠诚度极高的粉丝。
英特尔不仅在处理器上表现优秀,在芯片组和显卡上也较其他品牌有一定的优势。从430系列、440系列到酷睿M芯片,英特尔一直致力于提升产品的性能和品质。酷睿M芯片较之前的芯片组能耗更低,发热速度也相对更慢,配置酷睿M芯片后,电脑不再需要用风扇来降温。显卡也是英特尔重要业务之一,数据显示,英特尔在显卡市场上占有率高达60%。而这一成果归功于英特尔显卡的优点,即价格低、升级成本低促成英特尔显卡的高性价比,良好的兼容性可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
除了实际技术产品的更新换代,英特尔公司还贡献了理论成果——摩尔定律。1975年,摩尔在国际电信联盟IEEE的学术年会上提交了一篇《把更多元件塞进集成电路》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摩尔做出一个著名的预言:未来10年里,最先进的微芯片所能容纳的元件数量将以约每年一倍的速度增加。这被称为“摩尔定律”。他还预见了这些更加强大的芯片的潜在应用,“集成电路将会催生家用电脑、汽车自动控制和个人便携式通信设备等奇迹”。如今,摩尔定律也成为英特尔引以为傲的一件“产品”。
提起英特尔就不得不提起AMD,这对“相爱相杀的CP”在计算机领域已竞争了几十年。其实英特尔和AMD“本是同根生”,二者的创始人最初都供职于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生产企业——仙童半导体公司。在英特尔和AMD的初创阶段,二者因战略不同选择错位经营。英特尔凭借自身实力在与AMD的竞争中一直占据上风,但英特尔并没有放松警惕,密切关注着“老朋友”AMD的动向,AMD推出新款产品时,英特尔也会紧随其后推出产品。可以说,英特尔与AMD就是半导体领域的“尼康和佳能”。然而在硬件集成度似乎越来越高的今天,为了达成将PC主板上的独立显卡集成到CPU上面的愿望,英特尔选择了与AMD合作,提出将在新的第八代H系列移动处理器中集成AMD的VegaGPU核心和HBM2显存。这是二者既1982年首次合作之后的再次合体,将为空间有限的轻薄笔记本电脑提供更好的图形性能。
尽管在半导体行业中英特尔已成巨头,但英特尔意识到单一的路线对集团整体的发展会有一定的限制。英特尔为了应对市场的变化莫测,决定推行多元化战略。英特尔最先从智能手表开始对创新式显示设备探索。之后英特尔提出了可转换的超极本设计,即既可以当作平板电脑又能当作笔记本电脑,并于2011年底上市超极本。此外,英特尔也试图将市场拓展到VR、无人机等领域,还与Waymo合作打造完全自动驾驶计算平台。除了芯片,英特尔旗下的诸多人工智能产品,已经被包括微软、Facebook、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在内的诸多合作伙伴应用于医疗、智能相机、云计算、服务器、智能音箱、机器人等一系列的产品和应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