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成功了!北京时间12月4日晚,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评审结果公布后,年味儿十足的旋律响彻会场,春联、舞龙、中国结等传统年俗出现在会场大屏上,现场顿时喜气洋洋。
评审现场,大屏幕播放春节宣传视频。图据新华社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共同创造、传承、守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其他节日,春节期间的民俗文化更加多样,节日氛围也愈加浓厚。年前,要煮腊八粥、扫尘送灶、置办年货;过年,要敬祭祖先、贴春联、守岁贺年;年后,还要逛庙会、观花灯、捏面人、舞龙舞狮……孩子盼过年,盼的是收压岁钱、穿新衣裳;老人盼过年,盼的是吃年夜饭、共享团圆夜。过去一年过得不顺,人们在新春祈求来年好运连连;过去一年日子顺心,人们也会在春节提醒自己克勤克俭以蒸蒸日上。中国人对春节的期盼与对年俗的渴望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年俗早已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基因中。
年俗之存在、之传承,不仅在营造节日气氛,更在展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中华民族的踔厉风发。腊八粥、送灶迎神,祈求的是来年丰登,嘱托的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敬祭祖先、磕头领压岁钱,传递敬老爱老、百善孝为先的深刻意涵;吃年夜饭、守岁贺年,把中国人对家、对团圆的重视延续了下来……年俗背后,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祷与追求,对美好品德的传承与守护,对亲情、乡情、民情、国情的真诚祝愿。
如今,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大家不必心心念念、非等到过年再改善伙食、购置新衣;生活节奏高速运转,送灶迎神、贴年画、糊窗花等年俗,在不少地方逐渐淡出人们视野;此外,洋节进入我国,不少年轻人乐在其中。因而不少人感叹年味淡了。也许年味有变,但春节在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从来没变,国人对过年的期待也没有消退,贴春联、吃年夜饭、走亲戚、逛庙会、看花灯等等年俗盛况依然。
春节申遗成功得益于年俗的丰富多彩、庄严浪漫,是对中国春节文化的高度“总结”,又是保护年俗的新起点。2009年,端午节申遗成功后,各地狂“卷”赛龙舟、包粽子等活动,公众视插艾蒿、挂菖蒲等传统民俗再度成为潮流,让端午节重新焕发青春活力。春节申遗成功,年俗的传承与发展必将步入一个“新年”。今年,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延长春节假期,将除夕纳入放假,表明政策层面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重视。接下来,全民参与,不断创新挖掘春节的文化意涵,给年俗注入新时代血液,过大年更值得期待。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即将到来的乙巳蛇年,是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期待这个春节年俗翻新、年味儿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