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申请、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的季节。
博士学位早已成为进入学术界的基本通行证,读博是大多数打算专做学术者必经的苦修、冒险。每一个渴望能以学术为职(志)业、以学术谋生的人,或许都在决定读博之前听闻过种种关于读博的热议,比如“读博不易”“延毕”“博士退学”“发文比登天还难”“劝你不要轻易读博”“如何处理与导师的关系”等。这些说法和事实困扰着申请者和报考者。他们需要对自己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方向十分明了,清晰地知道要做什么样的研究,并且能比较全面地想象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
如今,一个关于文凭的劳动力市场在世界各地都被改变了。
2019年4月,《大西洋月刊》杂志讲述了年轻学者西娅·亨特(Thea Hunter)的故事。她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原本能像以前的毕业生一样借着这所院校的高点自然而然地找到工作,拿下终身教职。但这不是她的职业版本,她在毕业后担任了几个临时职位。虽然她拼命工作,但每所学校都认为她是兼职的、临时的教职工。她拿不到医保,没法在肺部不适时去看医生。所以她只好用治疗哮喘的方式治疗肺疼,最终被癌症夺去生命。这是一起引起诸多讨论的悲剧。
《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1997)剧照。
2024年,教育部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学科点数量创历史新高,特别是专业博士学位数量显著扩容。在推动博士扩招的同时,这也引发社会对博士培养质量的担忧。2000年代的大学生扩招虽然早已成为久远的历史,但是其长期影响让人们对即将到来的博士扩招充满担忧,特别是对由此造成的博士培养质量每况愈下与学历贬值担心。
博士招生的数量与博士培养的质量之间是一对矛盾,在招生数量扩大的情况下,往往很难保障培养质量,反之亦然。特别是当前博士招生、培养与就业的各个环节,都还存在迫切需要突破的制度藩篱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更加需要关注博士扩招带来的培养质量挑战。
本文作者是青年学者马亮,现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博士生”到“博士生导师”是他过去十几年的两个身份转变。以往关于博士的话题大多基于博士生,他在下文中结合博士生、博士生导师以及作为培养单位的高校(科研院所)三个方面来讨论博士扩招带来的挑战,以及三方能做的改变和努力。
撰文|马亮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谁可以申请成为博士生:
严进严出或宽进严出
在博士扩招中,专业博士学位的数量明显增加,未来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重塑博士招生和培养格局。专业学位不同于学术学位,二者的招生对象、培养过程和毕业去向都会有很大差异。学术博士学位往往被称为PhD,即哲学博士,是为了培养未来从事学术研究与专业教育的职业人士。诸如医学博士(MD)、法学博士(JD)这样的专业博士学位,则侧重培养产业界的职业人士,更多关注毕业生通过科研工作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两种轨道的博士培养目的不同,也就要求招生标准和培养过程有所不同。
目前,不少高校在博士招生方面都取代了过去的考试录取制,普遍推行“申请—审核”的招生模式。考虑到博士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能力,申请—审核制更有利于发现富有潜力的申请者。否则,不少通过死记硬背而参与闭卷考试的申请者,哪怕取得了高分,也并非攻读博士学位的理想人选。
《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2001)剧照。
当然,目前不少高校推行的申请—审核制是一种混合模式,既会对申请者的简历和证明材料进行审核,也会涉及专业知识、英语等方面的闭卷考试和口试。这样一种严进严出的招生—培养—毕业模式,可能不利于不拘一格降人才,也会难以满足未来博士扩招的需求。采取宽进严出的招生—培养—毕业模式,严格按照真正意义上的申请—审核制来遴选博士生,宽口径招生—全方位培养—严要求毕业,可能是未来值得探索的改革方向。当然,在培养过程中设置博士资格考试、论文开题、预答辩等环节,使不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退出或“博转硕”,也是招生模式改革后需要配套调整的相关方面。
“真的假的,这么多?”漫画来源《念书,还是工作?》,[法]蒂菲娜·里维埃尔著,潘霓译,拜德雅·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6月。
博士求学动辄三五年,不少人并不清楚自己是否应该和适合读博。这使一些人读博之后后悔莫及而难以按期毕业,也使一些完全可以读博的人因为信息不对称而擦肩而过。设定类似于大学预科的博士预科,使对博士学位感兴趣的人可以利用三个月或半年的时间体验博士求学过程,避免贸然读博而带来双方的机会成本,可能是值得探索的一个方向。
过去不少人通过在职读博而取得博士学位,但是这样一种情况越来越少,很多高校甚至完全杜绝了这种可能性。这样一种“一刀切”,一方面是为了防止一些人浑水摸鱼,不符合读博条件,却通过不正当手段取得博士学位。另一方面,这也是在博士学位论文评审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一些高校不得不采取的硬性措施。
市面上,部分不同时期的毕业论文答辩指南(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书封。
但是,对于专业博士学位是否也要采取如此严格的全职脱产学习要求,需要在未来博士培养方案中加以探索和进一步明确。考虑到职业人士全脱产读博的难度较大,折中的半工半读模式可能是更为可取的。与此同时,博士学位的学制灵活,弹性较大,一般在3-8年不等,完全可以放长线地在职攻读。
比如,高校可以要求博士生在入学后的第一年脱产上课,而在此后则可以在职读博。或者可以对博士生的累计在校时间提出要求,只要多年累计达到了规定在校时长即可。此外,也可以对取得奖学金的博士生提出全职脱产学习的要求,而对不领取奖学金并缴纳学费的博士生给予在职攻读的权利。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打破当前职场对非全日制学历的“有色眼镜”,避免用人单位歧视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毕业生。
与此同时,目前博士招生中普遍设定的年龄门槛也需要随之破除。不少高校对博士学位申请者提出年龄要求,或者通过不成文的规定而歧视“大龄”博士生。公务员考试和职场求职流行的“35岁”现象,在博士申请中也不同程度存在,需要随着扩招而加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