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7岁清华博士任上海交大博导”话题登上热搜。这名年轻的学者叫张林峰,1997年出生于山东潍坊。今年6月在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后,他选择到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任教,担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11月30日人民网)
提起博导,很多人印象中都应该是工作多年、教授级别的专家、学者。然而,时代在发展,教育理念与学术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如今,有不少年轻的学者当上了博导,有的甚至比张林峰还年轻。例如,电子科技大学的夏娟24岁成为硕导,25岁成为博导。重庆大学的冯磊也是在25岁就当上了博导。
实际上,博导是“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的简称,很多人会将“博导”与“教授”两者等同起来,认为只有教授才有资格当博导。而教授一般年龄偏大,所以张林峰博士刚毕业就当博导才会引发质疑。
然而,国内各大学对于博导实行的是遴选制,主要看科研能力是否能够承担博士研究生教学和科研指导的任务。根据上海交大的规定,新增及在岗导师原则上需确保在退休前完整指导一届研究生。特别优秀的副高级和中级职称教师也可申报,但应具有博士学位。
据报道,张林峰的研究方向为高效的人工智能,他成功把知识蒸馏与模型压缩推广到了三维检测、实例分割等多种应用任务中,并在实际业务中进行了部署应用。其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工智能领域中基础研究的发展。可见,张林峰科研能力很强,自身条件也符合学校相关规定,年龄并不是问题。
年轻学者担任博士生导师,往往能够与学生建立更为紧密的关系,双方在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上更容易产生共鸣。这种基于理解和尊重的互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热情。年轻博导通常拥有跨学科的教育背景和国际化的视野,能够在教学中引入前沿的科研理念和技术手段,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为产生新的科研增长点增加了可能性。
当然,博导年轻化趋势也可能带来一些挑战。比如,年轻的博导可能缺乏丰富的教学和指导经验,对学生的指导和培养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年轻的博导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相对较低,可能面临学术资源获取困难的问题,影响到科研进展和成果产出。但通过年轻的博导的奋斗和努力,这些挑战都能一一被化解。
陈力就列,能者居之。年龄从来都不是评判博导能力与水平的标准,大众应更多地关注其学术成就、教学能力与科研潜力。面对年轻学者担任博导的现象,我们不妨秉持开放、包容、欢迎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