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笔挺的西装,站在田间地头的“演讲台”前,网名“马斯诺”的宁夏小伙马亮为家乡特产召开“推介会”,介绍贝贝南瓜、庄浪苹果、西吉土豆等他眼中“高原的孩子”。
在马亮有创意、有温度的视频中,纯正地道的英语和土味西北方言无缝切换,纪录片的画质配以诗意的表达引发广泛关注。借助便捷的交通物流网络,源源不断的订单让土特产走出大山,销往全国各地。有网友点赞评论:美丽乡村一时有了可触可感的“国际范儿”。
“用国际化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达重构生活、重构家乡,让更多网友看见不一样的西海固、不一样的宁夏、不一样的西北。”马亮说,这是他选择回乡投身短视频创作的初衷,也是为之努力的方向。
2009年,马亮从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毕业后,先后在几家单位从事中外交流工作,去过十多个国家。2022年,他和曾任纪录片导演的好友马昊东,回到家乡宁夏西吉县创业。
“广阔的黄土地有我们干事创业的大舞台,这片乡土有着极其丰富的表达空间。”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马亮和搭档尝试用英语短视频展现家乡西海固的地域文化和独特魅力。
乡土情结要深厚、视频质量要高、不泛娱乐化——带着这样的内容定位,马亮大量参阅了书写这片土地的各类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寻找灵感来源;和团队成员深度体验乡村生活,创作推出数十条视频产品,表达新时代的西海固和西海固人,展现山乡巨变。
宣传家乡还不够,马亮又把目光聚焦到推广家乡的农产品上。团队历时四个月精心策划发布的“南瓜地里的英语演讲”视频产品,单平台播放量超过1700万次。各地订单雪片般飞来,12万斤产自西吉的贝贝南瓜两周即销售一空。
马亮和他的团队是中国各地农村电商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马亮在宁夏西吉县的一块南瓜地里推介家乡特产(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近年来,中国着力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累计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约3000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超过15.8万个,促进了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农村电商作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构成中国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
在中国广袤农村,像马亮这样“希望家乡好、希望为家乡做点事”的“乡村守护人”还有很多。他们用各自的方式,记录着家乡的变迁与发展,传播着乡村的文化与故事,同时借助电商平台,让家乡好物出村进城,销往海内外。
在广东茂名,“90后”新农人陈丽容自学英语四年,在短视频平台上用粤式英语介绍茂名荔枝、走地鸡等家乡特产,网友纷纷点赞“感谢主播,土特产有了国际范儿”……
在辽宁沈阳,于洪区文旅局副局长彭勃自如切换英语和东北话,推介蟹田稻秋收实况,获得数万网友点赞。视频发布以来,彭勃的视频搭档“赵叔”家的水稻已卖出20多万公斤……
初冬时节,黄浦江畔,马亮在上海学习期间见到出差的彭勃。作为都因用英语混搭方言为家乡农产品代言而火遍网络的年轻人,他们分享如何用镜头语言更好展现乡土魅力、给乡亲们带来更多收益的探索和实践。
“这世上总会有突如其来的遇见,比如东北和西北。”彭勃在视频中说,在温暖的中国,千千万万的青年人,拥有同一片皎洁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