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式摔跤在三亚市第一中学体育馆(场)举行。 希日木74公斤级决赛中,吉林代表团俞泽军(上)以2:0战胜宁夏代表团查干阿日苏楞,获得一等奖。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中国网三亚11月27日讯(记者 董宁),当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式摔跤在三亚市第一中学体育馆(场)举行。民族式摔跤比赛设有搏克(蒙古族式摔跤)、且里西(维吾尔族式摔跤)、格(彝族式摔跤)、北嘎(藏族式摔跤)、绊跤(回族式摔跤)、希日木(朝鲜族式摔跤)六种,其中,后五种在馆内举行,并在当日完成全部赛程。
摔跤运动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民族式摔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因时因地因习俗而形成,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开展的所有摔跤活动形式和规则体系的集合。民族式摔跤具有严格的技巧与规则,将生活与生产、竞技与娱乐相结合,同时具有强身健体、增进情感交流的作用。
11月27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式摔跤在三亚市第一中学体育馆(场)举行。广东队选手其乐格尔在希日木87公斤以上级决赛中战胜海南队选手巴雅斯古楞(后)获得一等奖。
(希日木为朝鲜族式摔跤,其特点是使用腿绳。比赛时,运动员上身赤膊,下身穿运动短裤。比赛中一方膝(含膝)以上的身体任何一个部位触地即为负。)
11月27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式摔跤在三亚市第一中学体育馆(场)举行。 图为海南队选手额尔敦朝古拉(下)在北嘎74公斤级决赛中战胜广东队选手布仁吉日嘎拉,获得一等奖。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北嘎比赛时,运动员应着跤衣,按规定系好腰带。双方运动员必须按要求双手抓好对方腰带,仅靠腰臂之力提起对方将其旋转摔倒,忌用脚绊或蹬踹对方。进攻者膝先着地,则判进攻无效。运动员肩、背、腰、臀、头、髋、体侧的任一部位着地即为负。)
11月27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式摔跤在三亚市第一中学体育馆(场)举行。 图为来自河南代表团的刘小涛(红方)和来自甘肃代表团的哈达在绊跤74公斤级半决赛中。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绊跤的特点是将摔跤的技巧同武术中的身法步法相结合,观赏性强、技术含量高、规则科学简明、健身效果佳、易于推广。绊跤强调手脚动作密切配合,上边用两手把对方捆住,下面再用脚和腿使绊。)
11月27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式摔跤在三亚市第一中学体育馆(场)举行。 图为来自西藏代表团的阿恩石格(上)在格52公斤级半决赛中战胜来自湖南代表团的吉果沙沙晋级决赛。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格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和广泛的群众基础,集力量、技术、意志于一体,深受群众喜爱。比赛中,抓好对方腰带后方能开始进攻,直到把对方摔倒为胜。)
11月27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式摔跤在三亚市第一中学体育馆(场)举行。甘肃队选手塔拉甫·赛尼木(右)在且里西62公斤级决赛中战胜西藏选手的日火布,获得一等奖。
(且里西的含义为“搏斗、较量”,是广大群众在节日、聚会、郊游时广泛开展的体育活动。双方运动员抓好对方腰带后方可开始比赛,赛中运动员双手均不得离开对方的腰带去抓握对方的其他部位。将对方摔倒,使对手肩、背或体侧着地则胜一跤。)
图为搏克男子循环赛现场(官方供图)
(搏克具有悠久的历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搏克比赛不分级别,搏克手可以使用抱、拖、拉、拽、拧、推、钩、绊等技术动作,但不允许抱腿,以膝盖以上身体任何部位先着地为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