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房贷利率一直在下行。2024年,五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已经降至3.6%,甚至部分地区首套房利率低至3.15%左右。这本该是一件让人松口气的好事,但许多购房者却似乎并未实际感受到负担减轻。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从一个简单的对比说起:利率降低 VS 通缩带来的压力。
1. 房贷利率降低,但收入缩水让压力变大
房贷利率下降,本质上是为了降低购房成本,刺激消费。然而,在当前通缩压力下,消费者的收入增速放缓甚至下滑,消费能力普遍降低。根据最新数据显示:
• 2024年全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仅为3.4%,远低于过去几年平均水平的6-7%,这3个点左右的差距便是关键。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仅增长1.5%,远低于疫情前的增速。
这些数据说明,人们虽然能享受更低的贷款利率,但面对工资缩水和物价下降(通缩效应),实际购买力却在下降。简单来说,钱虽然“借得便宜了”,但还钱的压力却反而变大了。
2. 实际利率并没有看上去那么低
以往在温和通胀的环境中,虽然名义利率在5%左右,但随着工资逐年增长,消费也同步提升,人们实际感受到的压力并不大。而现在,即使房贷利率降到了3.15%左右,因为收入增速减缓、消费萎靡,这个利率换算成过去的“温和通胀时期”水平,可能相当于4%-5%,甚至更高。
打个比方:
• 假设你过去月收入是10000元,房贷利率是5%,月供为3000元,占收入的30%。
• 如今月收入降到了9000元,房贷利率虽然降到了3.1%,但月供仍接近2800元,占收入的32%左右。
虽然房贷利率确实下降了,但实际的还款压力却在变大。
3. 房贷支出比例高于过去,消费能力被挤压
房贷支出占比的上升,直接导致了人们的消费能力下降。数据显示:
• 当前居民家庭杠杆率(家庭债务占GDP比重)已经超过62%,处于历史高位。
• 在一线城市,房贷月供占家庭收入的比例普遍达到40%-50%,明显高于10年前的**30%-40%**水平(实际或许更高一些)。
当房贷占据家庭收入的更大比例时,其他消费自然会被挤压,这也是为什么社会整体消费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4. 为什么人们期待房贷利率继续下降?
从购房者的角度来看,要想真正缓解压力,房贷利率必须进一步下降,直至低于同等住房租金回报率。换句话说,如果买房月供比租房还贵,那么购房者就很难产生买房的动力。
我们来看一个现实案例:
• 如一套总价200万元的房子,月租金大约为5000元。如果房贷首付30%,贷款140万,利率4%,30年等额本息月供约6670元,比租房多出1670元。
• 但如果房贷利率降至3%,月供则为5900元,与租房接近,购房成本下降,买房意愿会显著增强。
当月供低于租金时,房产的价格就会逐渐稳住,因为购房变得“更划算”了。
5. 降低房贷成本是稳房价的关键
要真正稳住房价,必须通过切实降低房贷成本,让买房者看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不仅仅是简单地“降利率”,还需要配合提升居民收入、优化购房补贴等政策。
最终,只有当房贷利率低于同等住房的租金回报率时,购房者的信心才能恢复,市场需求才能真正释放,房价也才能企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