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人工智能+”的战略部署,积极响应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大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要求,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推出“AI+无穷大”年度专题报道。从政策、市场、应用、科研、舆论等主题切入,通过多维度梳理关键数据,剖析人工智能如何在创新驱动下蓬勃发展,赋能千行百业;同时,专题还将聚焦广东,看数字经济第一大省如何在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能制造等领域落地AI应用。
第3期,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学术研究数据库,观察中国AI的科研活跃度,看国内研究者在关注什么。
AI,正在全球掀起一场科学革命,而这场巨变的起源,是科学家们的“察觉”与“接力”。在这片共同绘就的图景中,中国科研既有“产量”也有“含金量”:国际知名研究机构数据显示,近十年,中国AI论文总量全球第一,总引用量全球第二;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8所中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论文发表量在全球位列前十。
国内研究者在关注什么?分析中国知网数据库相关论文,2024年,国内AI应用研究论文“井喷”,论文数量相比2023年增长47.4%,其中,近三成关注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其次是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
中国AI论文发表量
近十年来全球第一
1943年,阿兰·图灵发明了“图灵机”,这被视作科学家思考“机器模拟人脑”的首次探索。1956年,美国达特茅斯会议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这一术语,4位学者提出,希望研究“让机器能像人那样认知、思考和学习,即用计算机模拟人的智能”的科学,人工智能学科由此而来。
数十年来,科学家们前赴后继,不断突破着AI的边界。据美国乔治城大学数据库ETO截至去年12月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至今,全球约192个国家和地区共发表了近270万篇AI相关论文,其中亚太地区论文数量占比最高,为49.3%。中国是论文最“高产”的国家,近十年共发表AI相关论文近64万篇,位居全球第一,是美国(第二位)的1.6倍。
从研究子领域来看,中国的研究更多集中在机器人技术和计算机视觉上,总计38万篇左右;在自然语言处理为4.9万篇左右、AI安全方面约为7300篇。
如今,AI的进步已形成复利,并驱动着对AI本身的研究。2024年11月,谷歌DeepMind发布《发现的新黄金时代:抓住AI for Science的机遇》报告,报告结论显示,AI的出现,提高了科学家知识获取和利用的效率。全球各地的实验室里,科学家们对AI的使用正以指数级增长。
乔治城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CSET)最新发布的《人工智能研究年鉴》显示,2017至2022年期间,全球范围内的人工智能研究呈爆发式增长。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自然语言处理(NLP)和计算机视觉(CV)领域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约占人工智能研究总量的32%,在5年内增长了121%。
全球AI论文发表量Top10机构
8个在中国,中科院霸榜
不仅勤奋高产,在论文质量方面,中国亦有不俗表现。ETO数据显示,近十年,中国AI领域论文引用量超过一千万,仅次于美国。
而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在对全球三大顶尖AI学术会议——ICLR(国际学习表征会议)、NeurIPS(神经信息处理系统大会)和ICML(国际机器学习大会)采用的约3万篇论文进行分析后发现,从2024年采用论文的作者国籍排名来看,美国以14766人位居榜首,中国以8491人位居第二。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梳理发现,多组数据表明,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中国研究机构在AI领域都贡献了高含金量的科研成果。
从ETO数据来看,过去十年,全球AI论文数量的Top10研究机构中有8个来自中国。其中,中国科学院稳坐第一,将分析范围缩小到高引用论文时,中国科学院仍然位居榜首。英国《自然》增刊“自然指数2024人工智能(AI)”显示,2019年至2023年,自然指数中AI研究产出增长最多的10家机构有6家来自中国,中国科学院排名居首。《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指出,根据三大顶尖会议采用论文作者数量统计机构排名,中国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4家机构跻身前十。浙江大学与阿里巴巴合作设立的AI研究机构2020年采纳论文作者人数为34人,而2024年达到了90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