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教育,很多人就会提及一个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这个词的本身就带有功利性质,它的意思包含行动和努力最终要达到的地点或境界,即将到达目的地。
有相当多的人,张口闭口就是目的、本质、主义、方向,这种人我一说大家的脑海里马上就会联想的到。
说回教育,教育本身当然是有目的的,而且绝不止一个、不止一类。教育又可以是没有目的,只要向人的方向自然和谐地走,不悖于幸福、合理的情节,教育就应是世上最自由的事。
现在学生上小学是为了上中学,上中学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是为了找工作,这绝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做一个健全的人”,那么何为健全呢?
1.独立的人格:能够自我接受,独立做决定,并且有一定的安全感。
2.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交往时关系良好,情绪稳定,不会情绪波动较大。
3.多种生活技能: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专注力,能够处理多种生活技能。
4.明确的人生目标:有明确的人生追求和价值感,积极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具有坚韧性。
5.情绪稳定:情绪极其稳定,有正向的情绪出口和输出,能够感染和传递快乐。
6.耐心和恒心:做事有耐心和恒心,讲诚信,时刻保持谦卑和敬畏之心。
7.爱的能力:懂得如何去爱和表达爱,注重自我完善和促进心智成熟。
8.社会适应性: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
健全人格的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定义:性格(内外倾)、人格品质(善恶)、责任感、情绪稳定性、思维开放性与包容性。
国内当下的教育现状充斥着各种内卷,鸡娃现象,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
比如说教育的“剧场效应”:有一些人不守规则,站起来,然后所有人都必须跟着站起来,恶化了整个环境。
大家可以想到的,比如高考制度:由于存在着高考制度,而优质教育资源一直是短缺的,竞争就不可避免,越来越激烈。
应试教育体制思维早已根深蒂固,分数至上的现象普遍,对知识的渴望与敬畏之心缺失。
应试教育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大教育特色,以“标准化”与“统一化”。在目前的社会阶段,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似乎无法找到一种合适的突破口来解决这样的“应试文化”。
恰恰正是因为我国这种“应试教育”出现很多弊端,而且也不符合国家制定的教育大纲。所以在我国,用素质教育来替代应试教育,几乎成为全民的一个教育共识。但今天,我们看到中国的应试教育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素质教育仅仅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而已。
萨迪说过:没有求知欲的学生,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
求知欲,是每个学生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望,对未知的探索。然而,在我们的教育环境中,有太多的学生缺乏这种欲望。他们如同没有翅膀的鸟儿,无法在知识的天空中翱翔。这种现象的背后,有诸多原因。或许是来自应试教育的压力,或许是家庭对成绩的过度关注,也可能是对未知的恐惧。
知识可以洗去人性里的无知和傲慢,但现实中每个人接触知识广度和深度是不一样的,现在孩子们极度缺乏对知识最基本的反思和敬畏。
学生超负荷作业量限制个性发展,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被压抑。
近年来,关于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一些重点小学,孩子们的学习压力甚至超出了成年人的工作时间,小学晚上作业写到11点,中学作业要到凌晨,繁重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很少有自己的时间,更没有轻松的时刻,让孩子们每天都陷入泥沼般的学习中,这一切究竟是谁之过?
回想以前,经历过那个年代的70后、80后的朋友都很清楚,那个时候小学中学还是正常的,没有那么多的作业,没有那么多补课,没有那么大压力,寒暑假、节假日,孩子们都是可以玩耍和休息的。
教师工作范畴和工作量增大,普遍教师师德水平下滑,信念感缺失职业精神亟待重塑。
以前的老师只需要负责教学,现在呢?老师除了要负责在校期间的教学工作,还要隔三差五的开各种会,各种安全宣传和监督,甚至还要配合领导进行一些宣传活动,前两年的口罩时期,学校要求老师每天在微信群里监督打卡学生及家长的核酸情况。每天都要和不同的家长沟通,一个班里几十个孩子,今天这个家长说他儿子在学校的笔总是丢了,明天那个家长说她的女儿不想跟谁谁一张座位,对比之下现在的孩子确实娇贵多了,孩子间平时的小打小闹十有八九会找老师反应,这在以前都是不常见的。
所谓“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花费在这些琐事的时间变多了,就没那么多精力关注教学了,如此下去就会影响教学质量。
替老师鸣完不平倒完苦水,我再说说师德问题。
近年来,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出现一些教师仅仅把教师这个职业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平日里从不用心钻研教学教法,就是天天混日子躺平,不追求教学成果,只求自己没有过错,混个工资就行,可以说从来没有专心的投入教学工作当中。